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周一上午8点,钱粲穿着整洁,面带微笑,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站在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门口,迎接陆续到校的35名学生。三位老师会牵起孩子们的手,一个个将他们送到教室里。
下午3点半,放学铃响起。钱粲又和老师们一起,把学生交到家长手中。直到5点多最后一个孩子离开,老师们才转身回到办公室,开会、备课、处理行政工作……
这一幕,自去年秋季学期开学起,几乎每个上学日都在发生。
2024年,随着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政策的推进,由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与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的昆明市呈贡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呈贡区特校”)开始招生。
钱粲主动请缨,担任呈贡区特校校长,开始从事智力障碍学生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成就差异”,不仅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从事特殊教育的初心。
钱粲与学生家长谈心。人民网 尹馨摄
打造温暖、安全的港湾
“呈贡区特校面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生。”钱粲介绍,学校以个别化教育为手段,以生活化教育为特色,以融入社会为目标,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呈贡区特校的教室设在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教学楼内,建有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感统训练室、语言训练室、个别化训练室、男女生午休室等。开设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康复等课程。
刚开始招生时,学校仅有两个班,按照年龄分为一年级和七年级,共27名学生。学生人数虽然不多,老师需要操心的事可一点不少。“普通小学要做的事情我们都要做,老师还要兼顾‘家长’的角色。”钱粲一一细数,包括校领导在内的16名教职工,早上8点不到就要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一直到下午放学陆续将孩子送出校园,“视线一刻都不能离开孩子。”
有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老师就需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包括中午去食堂取餐,在教室陪着孩子们一起吃饭。钱粲处理完行政工作,也会到各个班巡查,了解老师的上课情况,关注孩子们生活上的保障是否到位,检查设施设备有没有异常……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年龄偏小,家长陪读是常态,老师们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家长沟通,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情况。
“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这里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钱粲说。
经过一年的发展,如今,呈贡区特校已有5个教学班、50名从6至16岁的学生,涵盖义务教育多个年级,初步实现了“特殊教育十五年一贯制”的办学格局。
钱粲巡查课堂。人民网 尹馨摄
“送教上门”,差异化教学
除此之外,还有15个孩子,因为身体、情绪或康复治疗等原因无法到校上课。他们住在呈贡各个社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对于这部分孩子,教学方法就需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教学。”钱粲说。为此,呈贡区特校组建了一支送教上门队伍,由一名特聘银龄教师带队,14名专任教师轮流参与,每月至少2次上门教学。
“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人多的环境里容易紧张,会加重病情。通过老师上门‘一对一’教学,孩子们反而能放松下来。”钱粲解释道。
“送教”不仅是教孩子,更是教家长。
钱粲分析,很多家长长期辞职在家陪伴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病情认知不足,有的家长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有的甚至不愿面对现实。所以,老师们“上门送教”时,一边给孩子上课,一边也要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特殊教育不是一个学校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作。”钱粲说,“我们要帮助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一个家庭。”
让特殊学生不再“特殊”
为构建全域覆盖的融合教育生态,自成立以来,呈贡区特校积极探索与呈贡区内的其他学校开展深度融合试点,双方在教师培养、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特校老师走进普通小学,参与评估、开展培训,普通小学的老师也来到特校交流经验。双方还联合举办活动,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融合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共同成长。”钱粲说。
目前,该校正在申报成立呈贡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未来,这里将承担起全区融合教育的指导工作,配备更多专业教室和康复设施,推动各校建设资源教室、开展教师培训,为精准教育与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融合教育超越课堂,深入贯彻“生活即教育”理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和梦想。在这里,没有‘特殊孩子’,只有‘有特点的孩子’。”钱粲说,“我们的使命,就是用爱心、耐心和专业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掘潜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